#头条文章养成计划#
在没有空调、夜夜用电风扇等设备的相拥古代社会里 ,人们在炎炎夏日是夫人如何避暑纳凉的呢 ?
一、竹夫人
陆游曾经在小暑时写过一首《苦热》,什比其诗道:
万瓦鳞鳞若火龙,人管日车不动汗珠融。炎炎夏日
无因羽翮氛埃外,古人坐觉蒸炊釜甑中。夜夜用
烈阳炙烤着瓦片 ,相拥似有火龙在天空中狂舞 ,夫人身上大汗淋漓,什比只可惜我没有翅膀不能飞,人管只能坐在蒸笼般的炎炎夏日房子里 。天太热怎么办?当然是抱着竹夫人了 。不过,这里的竹夫人可不是什么美人 ,而是古代一种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圆柱形纳凉神器 。
竹夫人原名叫竹夹膝 ,是古人在夏日躺在床上用来纳凉的,既可以将手足搭在竹夹膝上,也可以将它夹在两腿之间。由于是用竹子编织而成 ,竹子清凉,人们多用来编织草席,抱着本来就很凉爽,同时竹夫人还利用了“穿堂风”的原理,这样的设计简直是绝妙 。
早在汉武帝时期 ,就出现了类似竹夫人的纳凉神器 。据说汉武帝每次夏日出游 ,都要命令近侍内臣抱着竹夫人 ,秋天到了就将竹夫人放在未央宫,来年再使用。唐朝时 ,竹夫人依然叫“竹夹膝”,唐朝诗人陆龟蒙曾经写过一首《以竹夹膝寄赠袭美》 ,也就是以竹夹膝送给皮日休 ,里面大赞竹夫人的纳凉功能 。
竹夫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,宋人大概觉得夏日夜夜抱着竹夹膝,如此亲密 ,胜似夫人,所以给竹夹膝起了这么一个暧昧浪漫的名字 。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“竹夫人”一词,如《送竹几与谢秀才》说: “留我同行木上座 , 赠君无语竹夫人” ,大概意思是说苏轼要辞行,谢秀才送给他一个手杖,苏轼则回赠他竹夫人 。
影视剧中的苏轼
但是也有人反对用竹夫人这个词来指代竹夹膝。宋人赵子充写了一首诗《竹夫人》拿给黄庭坚看 ,黄庭坚看完说 ,竹夹膝只是拿来纳凉避暑的 ,这并不是夫人的职责 ,此名不妥,因此给竹夹膝改名为“青奴”,还写了一首小诗:“ 秾李四弦风拂席,昭华三弄月侵床。我无红袖堪娱夜,政要青奴一味凉” 。这首诗其实也挺小资的 ,秾李、昭华是贵人家的两名女奴,黄庭坚的意思是说我虽然没有红袖陪我娱乐,但却有青奴给我清凉。黄庭坚的“青奴”,与贵人家的女奴相对 ,使得竹夹膝的功能变得更加暧昧了 。
二 、竹夫人有节操
事实上,竹夫人由竹子制成,而竹青翠挺拔 ,中通外直 ,是谦谦君子的象征。竹夫人虽然和男子相拥而睡,但正如黄庭坚的那首诗里描写的那般 ,竹夫人或者青奴终究不是人,不能代替真正的女奴行房中之事 。因此,竹夫人也就成了有节操的象征。
例如明代谢五娘的这首《竹夫人》:
青奴何事漫相轻,封号今同虢国荣 。九夏专房非在貌,一身空洞若为情 。
君恩本自无心得 ,妇节从来彻骨清 。叹惜班姬秋后扇,半生幽恨几时平 。
此诗的大概意思是借竹夫人指代那些具有贞操的妇人 ,劝告她们立身处世最重要的是能力 ,而非相貌,也不必去为男子的宠爱而勾心斗角。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 ,深得皇帝宠爱 ,后来被赵飞燕诬陷,晚年落寞。谢五娘借竹夫人和班婕妤的例子,大有告诫妇人要有节操、要有独立精神的意味。
三、其他纳凉方式
除了竹夫人这种纳凉神器,古人还创造出了“凉室”和“冰库” ,堪称古代空调房。
冰库其实很好理解 ,就是储冰的仓库 ,供夏日时使用 。《诗经·七月》云: 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”说明早在周代我国先民就已经知道了储冰的原理。一般皇室贵族都有冰库,《天龙八部》中虚竹和天山童姥在西夏国时,就是藏在西夏国王室的冰窖里面。
“凉室”就没那么简单了 ,这里面大有玄机。《艺文类聚》中引《董生书》中说 : “礼 ,天子之宫在清庙,左凉室,右明堂,后路寝 ,四室者,足以避寒暑而不高大也” ,其中的凉室就是周天子在酷暑时纳凉的 。
古往今来 ,古人创造出了多种多样惊为天人的凉室,这些凉室有些完全依靠人力 ,也有依靠大自然的 。
例如唐代很有名的凉殿,里面就运用到了一种木制器具,能够引水上屋,水再从屋顶淋下 ,在屋子四檐形成水帘 ,以降低屋顶和墙壁的温度,同时利用风扇将凉气送至屋中,从而达到凉气袭人的效果 。这里的风扇是用水循环来驱动的。
明代的高濂在《遵生八笺》中记载了一种消暑别墅: “一室之中开七井 ,皆以 镂刻之,盘复之 ,夏日坐其上,七井生凉,不知暑气。”大概意思就是说,在室内挖七口井,凉气从井中升起 ,从而达到纳凉的效果 ,不过这种方法还是挺奇葩的 。
当然 ,还有一种很简单的方式 ,就是在室内放置冰块,差人用扇子扇动凉气 ,室内的温度自然就降下来了 ,这也是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见的纳凉方式 。
用于储冰的青铜冰鉴
这是靠人力纳凉的 ,还有完全依靠自然纳凉的。操作的方法其实也不难,无非就是在院内多植绿植,形成绿荫,从而达到避暑的效果,富贵人家也完全可以修建一个园林供夏天避暑之用 。宋代就有专门为皇室成员避暑而建造的“翠寒堂”,里面绿植蔽天 ,水注成池 ,寒气逼人,就算是三伏天站在翠寒堂里都会战栗不止,还得加衣服,可见其纳凉效果。清代亦有圆明园 、承德避暑山庄等宫殿群,这些宫殿都带有避暑纳凉的功效 。
承德避暑山庄
上面所说虽然纳凉效果极佳 ,但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受,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纳凉方式,主要就是搭建凉棚 ,和凉室相比 ,实惠了不少 。《老残游记》第三回写道: “池子北面是个吕祖殿 ,殿前搭着凉棚 。”老舍《茶馆》第一幕也写着 : “隔窗可见后院,高搭着凉棚 ,棚下也有茶座儿。”可见以前公共凉棚多搭建在人多的地方,也多与凉茶相配合 ,是卖茶之人招徕客人的一种手段 ,凉棚底下喝凉茶 ,消暑又实惠。
当然,成本最低 、最方便的消暑方式莫过于找一大山钻进去,这多为古时高雅之士的首选方式 。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中就有一条“飞来峰避暑” ,飞来峰下有诸多岩洞,里面 “气凉石冷 ,入径凛然”,一进洞就感觉寒气逼人。当然,光待在洞里面是没啥意思的 ,一定要 “披襟散发,把酒放歌”才有意思 。
明代仇英所绘的《蕉阴结夏图》 ,岩壁旁边,几株芭蕉树蔽日成荫 ,两位雅士端坐于芭蕉树下,一人持琴 ,一人正在弹奏乐器,悦耳的歌声还吸引了一旁正忙的童子。整幅画卷给人的感觉便是清幽舒爽之感 ,哪里有一点夏日的样子 ?
明 仇英《蕉荫结夏图》局部
李白有一首《夏日山中》,可谓是把狷狂之士夏日在山中避暑的样子描摹得淋漓尽致,其诗写道 :“懒摇白羽扇 ,裸体青林中 。脱斤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”。赤身裸体躺在青林当中,轻摇羽扇,微风带着松树的香气袭来,凉气舒爽 ,身处这样的环境,当真是不知人间三伏天啊!
文史君说
人类是能够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适应自然的 ,面对炎炎酷夏,纳凉神器竹夫人便是古人主观能动性的最好发挥。在古人与竹夫人相亲相爱的历史中,古人还发现了竹夫人别样的内涵,这让竹夫人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。除此之外,古人还有许多纳凉方式,凉室、凉棚,抑或寄身深山,都是古人消暑的方式 。
参考文献
杨敏 :《古人避暑大法 :风扇、冷饮、竹夫人》,《文史博览》2011年第8期 。
刘季富:《“竹夫人”词源小考及其他》 ,《安阳师范学院学报》2006年第6期。
白化文 :《竹夫人与汤婆子》 ,《中国文化》2008年第1期。
(作者:浩然文史·景苏)
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!
本文所用图片 ,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 ,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,谢谢!
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,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。 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,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。古今中外,考古文博,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(id: haoranwenshi)
邮箱:jiangxian4552@126.com
电话:0793-987048
传真:811-986133
Copyright © 2023 Powered by 欧亚大观电影院-搜狐百科